在《國家寶藏》第二季中,北京服裝學院的楚艷副教授在現場講解了“植物染”。從在三個木俑身上發現的秘密,就是她們身上所穿的衣服,都是源自植物染。
紅花、茜草、蘇木都是染紅色的,石榴皮和梔子花的果實是用來染黃色的,藍草是染藍色的,這里的藍草不僅可以染色,還是可以入藥的,就是我們常喝的板藍根。
紅、黃、藍,只要有了這三個基礎顏色,就什么顏色都可以染出來了。
植物染是取植物的有色根莖、樹皮來萃取染液的,大多數植物的色素原本就存在于植物的體內,只不過大部分的植物色素容易分解、消失,只有耐久不易被氧化的植物色素,才能作為燃料。
早在新石器時代,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,就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。那時,人對于世界色彩的認識,最初就是源自花草的斑斕。中國最古老的詩歌集《詩經》,統計了175種動植物,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有關動植物的專著。其實,它更多是寫草木,因為草木占了114種。其中“青青子衿”“綠衣黃裳”,描述的就是植物色彩的提取和應用。
植物賦予了人們色彩,也是人們認識生命秩序的媒介。